2、地表水:水体来源复杂,需要检测氨氮、亚硝酸盐、硫化氢、PH值、农药残留等是否合格。水质营养成分多,藻类菌类和浮游生物丰富。水源为地表水的,进水口要安装80~100目的网布袋过滤野杂鱼、害虫等水生动物。
二,养殖池的设计基本采用直沟,每亩设计成2~3个蛙池。要求如下:
(1)沟深:水沟底部距离浅滩区平面高度不低于30cm,沟宽1~1.2米。
(2)浅滩区:水沟两侧的浅滩区,宽2~2.5米,浅滩区距离食台区平面垂直高度不得低于20cm。
(3)食台区:宽度1.5~1.8米,铺防草布或者食台布。
三:清塘消毒:
(1)生石灰每亩100~150公斤,或者是漂白粉每亩50~60公斤。
(2)蛙池加水至淹没所有食台区和休息区的陆地,将石灰或者漂白粉兑水溶解,搅拌均匀后全池均匀泼洒。起到杀菌消毒作用,并将池中的龙虾、黄鳝、肉食鱼类、蚂蟥等有害生物杀灭。
(3)清塘消毒工作必须要在放苗或者放卵之前的10天前进行,并在48小时后将蛙池水排干,然后加注新水浸泡2天后排干晒池。
(4)直接放置卵块到蛙池孵化蝌蚪的,在放卵块前的2~3天加水至适宜深度。要确保水质清澈、干净、安全。
(5)直接放蝌蚪苗的蛙池,在放蝌蚪苗前的5~6天加水至适宜深度后,每亩施底肥:菜粕20斤+氨基酸肥水颗粒2斤+腐殖酸钠1斤+尿素1斤+磷肥2斤,兑水搅拌均匀后全池泼洒。在放苗前1~2天使用有机酸解毒活水灵,解毒抗应激。提前使用蝌蚪苗试水24小时,确认蛙池水质安全后方可放苗。
四,蝌蚪的孵化:
1、待春季温度上升和稳定后,水温稳定有13度以上时,开始往种蛙池加水,因种蛙经过了漫长的冬眠期,体质脆弱,所以加水时一定要分阶段缓慢加深,以防过多的种蛙被淹死在洞里。
1,蝌蚪的孵化:
1、要选择青蛙产卵后6~36小时内的卵块,卵块色泽靓、手感滑。刚产出来还没有完全发泡的卵块,或者时间过长已产生粘液的卵块,不适宜搬动和运输。
2、孵化箱底部要绷平,以防蛙卵滑到一堆而严重影响出苗率。放置青蛙卵块时,将卵块打散,均匀撒于孵化箱里的方式孵化。
3、孵化箱吃水15~20公分,因为春季的水在晴天时,表层水温高于底层水温,孵化时间会更快,从而减少感染霉菌的几率,出苗率也会更好。但同时也要注意昼夜温差和降温的问题,建议晚上和降温天气要盖薄膜保温。或者采取适时升降水位法维持适宜孵化的水温,降温时加深水位至40公分左右,升温时降低水位至15~20公分左右。
4、孵化箱孵化蝌蚪时,因为集中密度大、活动空间小,所以很容易出现缺氧和其他应激反应,所以要保持24小时微流水进出,或者加装增氧设施,以防缺氧造成蝌蚪大批的损失。
5、也可将卵块直接放置于蛙池的水沟或者浅滩。
6、产卵和孵化要待气温水温稳定以后才能进行,以防昼夜温差大或者天气突变降温,冻伤卵块或者刚刚出苗但还不能游动的幼苗。待蝌蚪可以自由活动以后就安全了,晴天它们会到浅水区水温高的地方活动,晚上和阴雨天降温时,它们会到沟里深水区活动。
7、放蝌蚪苗的,要提前7天肥水。直接放青蛙卵块在蛙池的,等全部出苗后开始肥水。培养好有益藻类,浮游生物等。培水产品:
(1)发酵后的粪肥、豆渣、菜籽饼、花生饼等。
(2)氨基酸肥水膏、氨基酸肥水颗粒、芽孢杆菌、Em菌、光合细菌、腐殖酸钠、藻种等。
8、蝌蚪出苗3~5天后,肉眼观察95%以上的蝌蚪都能在水中自由游泳,到处游动觅食的情况下,开始饲喂粉料,粉料多兑水,搅拌均匀成糊状,用水瓢全池均匀泼洒,每个池子每次0.5~1.5斤,每天喂1~3次。15~25天后(蝌蚪黄豆大小),粉料少兑水,搅拌均匀(湿度以能用手捏成团,但又能捏散为宜),全池均匀抛洒。
9、平均每亩2包左右粉料喂完以后,或者蝌蚪头部接近花生米大小的时候,开始投喂小颗粒饲料。投喂时,先用当次需要投喂的饲料重量5%的清洁水兑到饲料里搅拌均匀,吸收10分钟以后再投喂(主要是为了避免膨化料吸收水池的脏水后,被蝌蚪食用后引起病变)
10、蝌蚪期:
(1)水质清廋的情况下,经常使用乳酸菌+红糖+少量腐殖酸钠+少量磷肥+少量尿素,肥水培菌稳藻。
(2)水质肥、水色浓时,经常换注新水,并使用乳酸菌、丁酸梭菌、有机酸、过硫酸氢钾、二氧化氯、改底颗粒等,降氨氮、亚硝酸盐、PH值。4、蝌蚪出苗10天后,要定期消毒杀菌,预防:出血病、肠炎、腹水、寄生虫。外用:聚维酮碘二氧化氯硫醚沙星戊二醛溶液3~4种药品,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用量适当加重用量,晴天上午用药,间隔一天用药一次,使用3~4种药品轮流交替使用一次(一共持续6~8天)。
配合内服:(硫酸锌霉素、氟苯尼考、恩诺沙星,任选一)+多维拌药时请按产品说明书剂量使用。发现病情时随时用药。没有病情时,间隔10天预防一次(每次内服3~5天)。
雷雨大风天、或者水质发黑、发臭、浑浊的情况下,使用有机酸、多维、VC抗应激。
11、蝌蚪出苗10天后,每间隔10~15天,定期对蛙池进行杀菌消毒,做好疾病预防工作。
12、气泡病:
气泡病为蝌蚪常见病,及时诊治很容易治愈,但是如果诊治不及时也会造成大量死亡。
(1)病因:因缺氧浮头吞食了空气或者误食了水中的气泡。
(2)症状:蝌蚪肠道充满气体,腹部膨胀,身体失去平衡仰浮于水面,严重时,膨胀的气泡阻碍正常血液循环,破坏心脏。解剖后可见肠壁充血。
(3)防治措施:培养好水体有益藻类和菌类,有条件的话,经常使用微流水。向养殖池泼洒食盐水可缓解病情,每立方米水体加食盐15克左右,或者使用增氧设施以及化学增氧。
(4) 经常补充有益菌和有益藻,控制好水质的肥、活、嫩、爽,不要投喂霉变或者腐烂的食物。
13、养殖养殖过程中,多注意观察,发现有夹子虫、水蜈蚣、龙虱、蜻蜓幼虫、甲壳虫、松藻虫等敌害的,要尽早使用吡虫啉杀灭,用药时请掌控好剂量和用药方法:
(1)每立方米水体用药1.5~2克。每个蛙池单独用药,便于精确计量。
(2)用药时,先拿一个蛙池试药,按小剂量使用,用药2小时内一定要注意观察,效果不明显时适量补药,发现蝌蚪有中毒症状时(一般不会),请使用有机酸解毒活水灵全池均匀泼洒。
(3)根据水温、PH值、溶氧等,效果会有点差别,酌情加减量,确定好适合自身养殖条件的用药剂量后,再批量使用。
五,蝌蚪养殖过程中常见病虫害防治及注意事项:
(一) 蝌蚪期易发出血病,由寄生虫感染或者细菌感染引起 。
四,蝌蚪养殖过程中常见病虫害防治及注意事项:
(1) 蝌蚪期易发出血病,由寄生虫感染或者细菌感染引起 。
主要症状与形态表现:水体发白(浑浊),蝌蚪瘦弱无力不活跃,经常会发现部分蝌蚪浮在水面上一动不动的,伴有缺尾的或者出血病。
1、第一天:显微镜检查,确定是否是寄生虫引起,主要以车轮虫、指环虫、三代虫、纤毛虫为主。杀灭上述寄生虫的药物种类繁多(阿维菌素、水产专用敌百虫)都有效。用药时请注意控制用量,晴天上午10点左右用药,6小时后及时开启进排水对流,傍晚使用果酸或者有机酸解毒。
2、第二天:杀菌消毒。(如果不是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,则无需杀寄生虫)。方法如下:
(2)蝌蚪期易发肠炎、腹水、烂鳃、水霉病、细菌性出血病。
(2.1)常用药物有:硫醚沙星、二硫氰基甲烷、碘、戊二醛、二氧化氯、高锰酸钾等。晴天上午或中午用药,采用2~3种药物,轮流交替使用,间隔一天用药一次,连续用药3~5次。
(2.2)在外用药的同时一定要内服,否则效果不理想,内服常用药:抗生素治疗(恩诺沙星、阿莫西林、氟苯尼考、硫酸新霉素、盐酸土霉素、磺胺嘧啶等,选一)+中药保肝护胆(黄连、黄柏、板蓝根、鱼腥草、蒲公英、大青叶等)+提高免疫力类药物(氨基酸多维、VC、黄芪多糖等,选一)。
3、经常补充有益菌和有益藻,控制好水质的肥、活、嫩、爽,不要投喂霉变或者腐烂的食物。
(二)蝌蚪期易发肠炎、腹水、烂鳃、水霉病、细菌性出血病。
1、常用药物有:硫醚沙星、二硫氰基甲烷、碘、戊二醛、二氧化氯、高锰酸钾等。晴天上午或中午用药,采用2~3种药物,轮流交替使用,间隔一天用药一次,连续用药3~5次。
2、在外用药的同时一定要内服,否则效果不理想,内服常用药:抗生素治疗(恩诺沙星、阿莫西林、氟苯尼考、硫酸新霉素、盐酸土霉素、磺胺嘧啶等,选一)+中药保肝护胆(黄连、黄柏、板蓝根、鱼腥草、蒲公英、大青叶等)+提高免疫力类药物(氨基酸多维、VC、黄芪多糖等,选一)。
3、经常补充有益菌和有益藻,控制好水质的肥、活、嫩、爽,不要投喂霉变或者腐烂的食物。
六、蝌蚪变态期的管理、幼蛙期的疾病预防
(1)蝌蚪变态期管理
1、在蝌蚪中后期,需要给蝌蚪多补充营养,提高免疫力,防止蝌蚪在登陆上岸的时,因为气温的变化大或者体质差而导致的死亡。
2、蝌蚪发育到45-50天左右,慢慢开始出后退和前腿,需要持续关注蝌蚪投饵量(需要逐步减料,长出前腿后蝌蚪逐渐缩尾上岸,此阶段是不吃饲料,靠吸收尾部营养为主)。
3、蝌蚪上岸进入缩尾期,此时蛙肺部逐步发育完善,肺部开始变为主要的呼吸器官,(蝌蚪变态是由鳃呼吸转变为肺呼吸的重要过程,在这个阶段是非常脆弱的,需要细心照顾,蝌蚪养的好,幼蛙死的少)。此时需要及时的提供附着物,或者逐步退水,露出食台区。以免处于变态期的幼蛙长时间在水中被淹死。幼蛙上岸退水后用复合碘、硫迷沙星、戊二醛、二氧化氯粉剂,全池喷雾消毒。
4、幼蛙上岸前,要把陆地上的杂草清理干净,并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布设好食台。
5、一个蛙池内,上岸的幼蛙数量达到40%~50%了,统一开口训食。
6、训食基础:定时、定点、定量训食。未完成期间不要随意改变喂食时间。幼蛙开口用0#颗粒的料,饲料在投喂前用乳酸菌、维生素兑水软化一下投喂(水不要放多,刚刚拌匀带点湿度,等饲料吸干水分,表皮干即可投喂)。
7、训食时早晚各投喂一次,(早30% 晚70%)如果蛙晚上吃的很饱,早上喂食蛙吃的很少,注意控制好量,避免浪费的太多。
8、幼蛙开始吃食2-3天后,使用多维+乳酸菌、EM菌、奶粉等拌料投喂,调节肠道有益菌群,提高免疫力,预防肠炎。
9、喂食时间可定在每天早上7点--下午5点开始投喂(具体时间根据自己情况定)。经过5-10天的驯养,幼蛙全部都会开口吃饲料。
10、在训食过程中遇到阴雨天,在雨停了就及时喂料。(见缝插针,避免长时间不喂出现严重的大吃小现象)。
11、根据气温情况,做好遮阳工作。(如:遮阳网或其他一些遮阳植物等等(水稻可以提前一段时间栽下)。
(2) 红腿病:
1、病状:由细菌感染引起,病蛙精神不振,行动迟钝、四肢瘫软,低头伏地或潜伏水中不动食欲退止,跳跃力弱,腹部膨大。后腿和腹部出现点状出血,继而扩大为红色斑块,并可感染至体表及肺、肝、脾、肠等部位,使组织坏死、出血。临死前呕吐,拉血便。头部、口周围、腹部、背部、腿、脚趾上有绿豆、花生米大小不等的粉红色溃疡或坏死灶。后腿水肿呈红色,或有脓疮、溃疡。病蛙皮下、腹内有淡黄色或微红混浊液,肝、脾、肾肿大,肝、脾黑色。
2、防治:
A、常用药物有:硫醚沙星、二硫氰基甲烷、碘、戊二醛、二氧化氯粉剂、高锰酸钾等。晴天上午或中午用药,采用2~3种药物,轮流交替使用,每天一次或者间隔1天1次,连续用药3~5次。
B、在外用药的同时一定要内服,否则效果不理想,内服消炎杀菌药(恩诺沙星、阿莫西林、氟苯尼考、硫酸新霉素、盐酸土霉素,任选一种)+中药(三黄散、板蓝根、五黄散等,任选一种,有肠炎症状是不要添加)+(氨基酸多维、VC、黄芪多糖等,任选一种)。
(3) 腐皮病的症状及流行情况:
1、腐皮病,腐皮处多在蛙头部两眼之间或者蛙的背部。
2、腐皮病,多发生在幼蛙阶段,即幼蛙上岸30天内,幼蛙上岸一周左右高发;
3、腐皮病的发病原:
A、蝌蚪到幼蛙阶段的营养缺乏或者投喂管理不到位造成幼蛙上岸后,抵抗力下降,体质降低;
B、阴雨天气,极易引起幼蛙腐皮病的爆发;
C、食台的网目较大,也易划伤蛙的体表,从而继发感染腐皮病。
4、腐皮病的预防:
A、蝌蚪期做好保健工作,以增强蝌蚪体质为主。可定期添加三黄散+肽酶激安进行投喂。
B、40~50%以上的幼蛙上岸后再开始训食,食台四周要紧贴地面,避免幼蛙钻入食台下面。晚点训食还还可避免大小蛙规格相差太大,从而造成大蛙吃小蛙的现象。
C、腐皮病的治疗:碘、硫醚沙星、二氧化氯粉剂,几种药物轮流交替使用。用药时水中和陆地上都要喷洒到位。
(4)幼蛙上岸前(在训食前),必须把池子里的杂草清理干净。否则会增加训食的难度,并且容易刮伤幼蛙细嫩的皮肤,更易得腐皮病。适时栽培遮阳植物,或者搭建遮阳网,防止极端的高温和暴晒,导致幼蛙的死亡。发现幼蛙有扎堆现象的,要及时驱赶散开,以防压死压伤,并可减少腐皮病的发生。根据自身养殖情况,适时开始训食,不宜过早或者过晚。
(5) 肠炎、腹水、脱肛:
1、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。水质恶化,放养密度过高时较易发生此病。
2、蛙发病后,懒动厌食,四肢乏力。体表无明显病灶,腹部膨胀,解剖可见腹腔内有大量积水,腹水呈淡黄色或红色,肠胃均发红、充血,部分病蛙有肝肿大现象。
3、该病主要危害成蛙,流行季节为5~9月,发病率可达50%,死亡率30%-50%,高者可达80%以上,危害较为严重。
4、目检:病蛙腹部膨大,剪开后,有大量腹水流出。肠胃有明显炎症。
5、预防:保持水质清洁,适度降低放养密度,并及时清理食台上的变质饲料,适度减少投饵量,并经常使用Em菌或者乳酸菌拌饵料投喂,提升蛙肠道有益菌群。
6、治疗:
A、外用药物对水体进行消毒杀菌,碘、戊二醛、二氧化氯、高锰酸钾等,晴天上午或中午用药,采用2~3种药物,轮流交替使用,每天一次或者间隔1天1次,连续用药3~5次。
B、配合内服,否则效果不理想,内服常用药为:消炎杀菌(恩诺沙星、阿莫西林、氟苯尼考、硫酸新霉素)任选其中一种+(氨基酸多维、VC、黄芪多糖等,任选一种)。
C、经常补充有细菌和有益藻,控制好水质的肥、活、嫩、爽,不要投喂霉变或者腐烂的食物。
(6) 蛙肝胆综合症:
肝脏病变中常见和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脂肪肝,尤以营养性脂肪肝危害突出。
病变原因及症状 :
A、集约化养殖中,人为的缩短了蛙正常的生长周期,蛙长期摄食高能高蛋白的饲料后,脏体器官负荷太大,尤其肝脏,其分泌胆汁的代谢功能和解毒排毒功能退化,从而出现蛙摄食受阻、饲料消化率低下、生长缓慢、肝脏病变,进而导致蛙死亡问题的发生。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蛙,应激条件下,疾病爆发的几率大大增加,后果极为严重。
B、蛙的肝脏疾病全年均可发病,以5~10月为多发。从幼蛙(四肢齐)到成蛙均发生,而且死亡率极高,可达90%以上。病蛙外观呈肥胖状,皮肤呈黄绿色(俗称黄身),无光泽,剪开腹部可见有腹水,肝脏肿大变灰白色、青灰色、血红、发紫,胆肿大呈浅绿色,病程一般较长,临近死亡时蛙体极度膨胀。
C、预防及治疗:
1、 控制好饲料的投喂量和投喂频率,把控好调水、解毒的次数和量,做好平常的生产管理工作。
2、 合理用药、对症用药,不滥施药物、不过度使用抗生素和消毒药以及杀虫药等,药物滥用也会损害蛙的内脏机能 。
3、使用胆汁酸+五黄散+多维,增强肝脏解毒功能、疏通胆道,起到保肝利胆的作用,从而有效防治蛙肝脏病的发生。
(7) 歪头、白内障:
A、病因:可能是因为蛙感染裂头蚴、伊丽莎白菌,以及气候或者环境的应激反应引起,具体病因目前暂无确切数据。
B、预防措施:
1、使用清洁无污染水源,经常使用芽孢杆菌、Em菌、光合细菌、乳酸菌等有益菌类,改善养殖环境,分解蛙排泄物及残饵变质后产生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。
2、避免在高温季节的中午或者下午换水或加水,加水或者换水应该选择在清晨进行,减少水温温差过大引起的应激反应。
3、定期对蛙池进行杀菌消毒工作,主要以高铁酸钾、高锰酸钾、强氯精、二氧化氯、戊二醛、碘制剂为主,晴天上午用药,兑水稀释后,使用喷雾器全池均匀喷洒,包括食台、围网。
4、经常使用多维、多糖、板蓝根、黄连、黄柏、鱼腥草、蒲公英、大青叶、胆汁酸等拌饲料内服,化解蛙体内毒素,保护肝脏,提高免疫力。
七、青蛙冬眠之前的准备工作
1,青蛙冬眠之前半个月,要投足饲料,内服多维或者免疫多糖,补充它们过冬所需的能量。
2,消毒杀菌2~3次,消毒杀菌时,保持水沟满水,然后全池旱地和水面无死角均匀喷洒。
3,发现青蛙有开始打洞冬眠的苗头以后,分片区把池子水加至全水面杀蚂蟥,否则蚂蟥是杀死不了多少的,另外起到一个浸泡土壤的作用,把土壤泡软湿润,减少青蛙打洞冬眠时的损伤。切记每次全水面杀蚂蟥浸泡时间不要太久,发现蚂蟥死了即可。按此方法进行2~3次。
4,青蛙冬眠时,维持水沟满水,不让青蛙在水沟里打洞冬眠,避免来年春季下雨沟里积水后,青蛙在气温水温还没稳定的情况下产卵。在冬季青蛙完全冬眠之后,水沟里使用足量的漂白粉或者生石灰清沟、消毒、杀菌一次,然后把水沟的水放干晒沟,减少菌毒残留对开春后种蛙和卵块的影响。